10/11/2012

張家銘醫師:焦慮症不敢搭飛機,如何克服心魔?

文,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


二○一一年曾因為肺炎與死神擦身而過的英國歌手喬治‧麥可(George Michael),近日宣布因病後創傷,罹患了焦慮症,取消澳洲的巡迴演場會,接受治療。而與林書豪同樣隸屬美國職籃NBA火箭隊的新秀前鋒懷特(Royce White),則因焦慮症,不敢坐飛機,缺席季前訓練營,讓球團急跳腳。


焦慮,是人類在面對挑戰及壓力時,預備戰鬥或逃避的正常身心反應,焦慮時,會有正腎上腺素上升、心跳加快的生理反應,並有緊張、煩躁的情緒及坐立不安的行為。當焦慮狀況過度嚴重而影響生活功能時,就可能是焦慮症。到底焦慮症與憂鬱症有何不同?以下是張家銘醫師的問診。


Q:焦慮或憂鬱?兩者有何異同?


A:精神科的門診,跟社會脈動息息相關。以我的門診來說,約有七到八成患者是因焦慮、憂鬱、失眠跟恐慌來就醫。


整體來說,有焦慮症狀的患者,的確比憂鬱症患者多,焦慮症患者常會感到無法放鬆、肌肉緊繃、呼吸變得很快、血壓會升高、心跳會加速、腹瀉或頻尿,睡不好的情況是常常會出現的,變得不易入睡、早醒、淺睡多夢。


焦慮與憂鬱常容易混淆,有不小比例的憂鬱症患者,在就醫時,合併有焦慮症狀。根據統計,約有八成的憂鬱症患者會有焦慮的心理症狀,出現害怕、不安、擔心的情緒反應,另外有六成的憂鬱症患者會有焦慮的生理症狀,如:頭痛、疲累、慢性疼痛,或是一緊張,就拉肚子的大腸激躁症。許多長期的焦慮症,也有可能發展成憂鬱症。


不過,若仔細比較焦慮症跟憂鬱症的生理反應、情緒感覺、認知想法及行為動作,兩者還是有差異。


以情緒感覺為例:焦慮症的患者比較傾向焦慮、煩躁、不安,而憂鬱症患者可能是以放棄吧、沒有希望了、自己沒有用、沒有人會在乎的無助無望感來表現。


Q:焦慮症分幾種?會出現哪些症狀?


A:「創傷後壓力疾患」是焦慮症中的一種,其他還包括有特定畏懼症、社交畏懼症、懼曠症、恐慌症、強迫症、廣泛性焦慮症等七大類。


創傷後壓力疾患,多是在重大威脅性的壓力事件後發生,例如曾心肌梗塞的患者,明明病情控制良好,還是常會擔心自己再度心臟病發而不安,一直被過去陰影籠罩。特定畏懼症,則是會害怕一種特定的情境或物體,想盡辦法要逃避,常見的有怕搭飛機、懼高症。


社交恐懼症的患者,會害怕出現公眾場合、無法上台表演,甚至,沒辦法使用公廁;患有懼曠症,則過度擔心自己待在封閉或侷限的空間內,會遇到無法逃脫或得到救援,因此,無法上高速公路、過隧道、逛百貨公司或一個人獨處。


恐慌症是有陣發性、突然發生的恐慌發作,會極度焦慮、心跳加速、呼吸困難、胸悶,甚至覺得快要失控、死掉。而且常會有擔心再發作的預期性焦慮,嚴重時會合併懼曠症。


強迫症則有強迫性的擔心焦慮,需藉重複洗手、咬指甲、拔頭髮等來降低不安。至於廣泛性焦慮症,指的則是持續六個月以上的慢性焦慮,這類患者易坐立不安、煩躁、肌肉緊張、不易入睡,始終無法放鬆。


Q:如何減輕焦慮?何時該做專業治療?


A:焦慮症經常會讓人放大事情的危險性、低估自己能力,總擔心「萬一……,會不會……,」被災難化的思考左右,而裹足不前,因而喪失許多未來的可能性。其實事情未必會發生,自己不見得不能應付。


如果只是短暫、輕微、可控制的焦慮症狀,不見得要就醫,可以透過例如深呼吸來放鬆、用自我暗示、調整想法的方式來面對,但若是持續、嚴重的焦慮,已經影響到個人在工作、生活上的品質,產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過度防衛效應,整天心煩氣躁、全身緊繃、夜不成眠,建議應接受專業的協助。


焦慮症的認知行為治療,主要是學習正向自我對話、放鬆冥想的技巧,不要老是被不可能會發生的「萬一」所牽制,降低為小事抓狂。


藥物的治療,則可能會使用到鎮靜安眠藥物及抗憂鬱藥物。前者,可降低焦慮不安、肌肉放鬆、協助入睡。後者,可改善焦慮症狀,也可處理憂鬱的情緒,對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疾患、恐慌症、強迫症的焦慮症患者,療效特別顯著。


報你知:練習做腹式呼吸,能幫助跳脫壓力


當沒有辦法改變外在環境的壓力時,就要接受不可改變的事實,並強化個人在壓力及焦慮上的處理,告訴自己能解決的事情,不必憂慮,解決不了的事情,憂慮也沒有用。停止焦慮,讓自己活在當下。


生活上,可學習如何去放鬆、放慢步調。上班工作處在戰鬥狀態,下班放鬆、睡前放空,晚上有足夠的休息睡眠,隔天才能應付新的壓力。


腹式呼吸,是最基本簡單又有效的放鬆術,將一隻手掌放在腹部,深而慢的以鼻子吸氣到腹部,感覺到手隨著腹部的升高而上升,暫停一下,以口慢慢吐氣,並給自己正面的自我暗示,幫助跳脫壓力感,讓緊繃的身心放鬆。


平時建議少喝咖啡、酒精、茶等神經中樞刺激劑,可每天規律的運動,太極拳、瑜伽、氣功都不錯。若持續坐立不安、心煩氣躁,菸越抽越多、睡眠不好,則是重要警訊,應尋求協助。(文●黃秀美)


延伸閱讀:焦慮症患者,先以認知行為治療為主

——2種常見情緒疾病比較


焦慮症

情緒感覺:焦慮、煩躁、不安

生理反應:心悸、出汗、胸悶、恐慌、肌肉緊張、腹瀉、頻尿、頭暈、失眠

認知想法:不知怕什麼、會不會再發作、我一定會完蛋

行為動作:坐立不安、輾轉反側、逃避

治療重點:認知行為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憂鬱症

情緒感覺:憂愁、憂鬱、鬱卒、心情低落 生理反應:失眠、食欲下降、體重下降、疲累感

認知想法:我沒用、我不會好了、沒人能幫我、都是我的錯、死掉算了

行為動作:思考變慢、行動變慢、自殺、自傷

治療重點:藥物治療為主,認知行為治療為輔


資料來源:張家銘





本文同步發表@商業周刊名醫問診專欄


  諮詢專家  

張家銘醫師

現任:林口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

專長:治療焦慮症、憂鬱症、心身症


本文作者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