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2025

戴季珊醫師:孩子常喊肚子痛? 幼童腹痛常見原因與處理方式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小朋友常常喊肚子痛,時不時就請假、跑急診,身為父母到底該怎麼照護呢?


小兒腹痛是腸胃科常見的症狀,約占小兒腸胃科門診的5成以上,大部分的孩子是屬於「功能性的腹痛」,也就是非結構或病理上的問題。

 

家長可以觀察小朋友腹痛的位置。如果小朋友常常表達肚子痛、脹痛,疼痛範圍在肚臍周圍,位置不精確,痛感持續3~5分鐘,然後一下子就消退,小朋友沒有嘔吐,食欲、排便也正常,則為功能性腹痛居多。

 

越遠離肚臍的疼痛較需留意是真的有病灶,例如痛的位置在正上腹或左上腹,比較可能是胃甚至是胰臟有問題,胰臟可能還會痛到背部;如果是右上腹有可能是肝炎或膽管有先天異常如膽道囊腫;右下腹比較常見是闌尾炎,左下腹比較少見,小朋友多是排便不順,有一些腫脹的感覺。

 

在臨床,小兒腸胃門診也遇過先天基因異常及兒童白血病化療後的胰臟炎所引起的腹痛,反反覆覆都控制不下來,也有先天膽管囊腫發炎,出現黃疸、發燒、腹痛,或是肺炎、心肌炎、糖尿病的酮酸中毒、疝氣等,都以肚子痛來表現。

 

一些少見的結構問題也會引起腹痛,如食道弛緩不能,小朋友會說吃東西時覺得卡卡、痛痛的。這以往可能會被當成逃避課業壓力、人際關係的情緒問題,但隨著檢查儀器設備的進步,的確發現有些小朋友的食道壓力有異常,並非無病呻吟。因此腹痛的原因千變萬化,對小兒科醫師來說,肚子痛是臨床上很大的挑戰。

洪芊慈醫師:便祕4問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Q1:什麼才是真正的「便祕」?

A:

國際上便祕的定義常參考羅馬準則(Rome IV Criteria),相關症狀包括解便要非常用力、大便很硬或是塊狀的、感覺解不乾淨,排便時需要用手輔助協助糞便排出,或每周解便次數少於3次,這些都是便祕的定義之一。而慢性便祕又需要與便祕型腸躁症做鑑別診斷,因為成因與治療方式略有差異。

 

因治療方式會不同,需跟腸躁症中的便祕型做鑑別診斷,腸躁症的便祕型會有便祕與腹瀉交替、解便前中後會腹痛等情形。

楊博仁醫師:新興減重手術多 選擇前務必停看聽


包括Y型胃繞道的多種減重手術,已可運用腹腔鏡微創手術來完成。(圖片來自好健康會刊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隨著社會對於身材形象與健康的追求,控制體重是許多人一生的課題。有些病人因為頻頻減重失敗、且併發許多慢性疾病,希望尋求減重手術一勞永逸。不過,即使病人的意願十分強烈,醫學上並不建議直接選擇手術作為減重的第一步。在考慮手術前,還有許多治療選擇,例如應先調整生活習慣,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等,若成效有限,還可輔以藥物治療,如近年火紅的「針劑型腸泌素」,能幫助患者減少15%~20%左右的體重。

 

若經過至少半年的努力,這些方法成效仍然不好,才會建議以手術來治療肥胖以及相關的併發症。

4/08/2025

陳建彰醫師:大便,也能捐贈助人


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你一定聽過捐血,但你知道連健康的大便,也能捐贈嗎?


台灣的衛生福利部是在2018年通過糞微菌叢植入治療(FMT),開放將健康捐贈者的腸道微菌叢,用在治療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的困難梭菌感染病人。


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的困難梭菌感染病人是指腸道中有困難梭菌感染,可經由糞便檢查確診。這些病人常常是生病時,像是得到鼻竇炎、中耳炎、肺炎、泌尿道感染,曾經服用抗生素治療,導致腸道中的微菌叢生態被破壞,讓困難梭菌有機可乘,大肆破壞腸道,出現一天拉肚子十次以上、腹漲、腹痛、發燒,甚至,有可能會脫水、大便有血絲、體重減輕、敗血症。


目前長庚醫院已經用這個治療法,治療了二百多例的病人,其中有10%是兒童,也有健康捐贈者是兒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