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33教練 黃秀美(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小朋友常常喊肚子痛,時不時就請假、跑急診,身為父母到底該怎麼照護呢?
小兒腹痛是腸胃科常見的症狀,約占小兒腸胃科門診的5成以上,大部分的孩子是屬於「功能性的腹痛」,也就是非結構或病理上的問題。
家長可以觀察小朋友腹痛的位置。如果小朋友常常表達肚子痛、脹痛,疼痛範圍在肚臍周圍,位置不精確,痛感持續3~5分鐘,然後一下子就消退,小朋友沒有嘔吐,食欲、排便也正常,則為功能性腹痛居多。
越遠離肚臍的疼痛較需留意是真的有病灶,例如痛的位置在正上腹或左上腹,比較可能是胃甚至是胰臟有問題,胰臟可能還會痛到背部;如果是右上腹有可能是肝炎或膽管有先天異常如膽道囊腫;右下腹比較常見是闌尾炎,左下腹比較少見,小朋友多是排便不順,有一些腫脹的感覺。
在臨床,小兒腸胃門診也遇過先天基因異常及兒童白血病化療後的胰臟炎所引起的腹痛,反反覆覆都控制不下來,也有先天膽管囊腫發炎,出現黃疸、發燒、腹痛,或是肺炎、心肌炎、糖尿病的酮酸中毒、疝氣等,都以肚子痛來表現。
一些少見的結構問題也會引起腹痛,如食道弛緩不能,小朋友會說吃東西時覺得卡卡、痛痛的。這以往可能會被當成逃避課業壓力、人際關係的情緒問題,但隨著檢查儀器設備的進步,的確發現有些小朋友的食道壓力有異常,並非無病呻吟。因此腹痛的原因千變萬化,對小兒科醫師來說,肚子痛是臨床上很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