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2025

趙盈凱醫師:台灣肺癌,呈第一期、第四期的極端分佈

有可能是肺癌的毛玻璃狀肺結節(趙盈凱醫師提供)

有可能是肺癌的全實心狀肺結節(趙盈凱醫師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肺癌從2004年開始取代肝癌成為國人十大死亡癌症的第一位。台灣目前每年有上萬人因肺癌死亡。但你知道嗎?當肺癌被發現時,期數往往位於天平兩端,有人一發現就是只有跟疾病共存,沒有機會治癒的第四期,但也有人很幸運是在第一期就被發現,如果是在星期一開刀,星期二到星期三可出院,隔周一就能回去上班,存活率也高達90%到100%。這都拜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跟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等微創手術的進步所賜。

在胸腔外科界近20年的趙盈凱醫師,目前是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同時也是林口長庚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系主任暨胸腔外科主任。


中立者是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趙盈凱醫師有近20年胸腔外科臨床經驗(趙盈凱醫師提供)


肺不會痛,早年存活率低,開刀機會少

他說,「我剛完成胸腔外科訓練時,胸腔外科還沒有像現在這麼的熱門。而且那時候的胸腔外科醫師,處理肺癌的機會,也沒有那麼多。因為在那個年代,100個被診斷出肺癌的病友,有80、90個已經是處在不太能開刀的期數,真正能夠幸運以手術治療的比例,大約只有十分之一左右。」

這是因為肺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從來沒有人說,「我的肺在痛來看診。」,也就是說門診上,從來沒有這樣的症狀。通常就是一直咳嗽、咳個不停。或者是腫瘤已經轉移跑到一些會痛的器官。比如說它轉移到骨頭會骨頭痛,轉移到腦會意識不好或走路會偏。還是轉移到腎,出現血尿。甚至轉移到喉嚨的淋巴節,壓迫到聲帶,講話聲音會沙啞,像知名的歌手鳳飛飛,就是在開演唱會前,聲帶出狀況,沒有辦法像以前那樣唱歌,後來才發現是肺癌轉移,沒有很久就過世。

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

以前得肺癌。第一個是發現得晚,第二個是藥物不夠好,不夠有效。原本肺癌的藥物治療,只有1001招,就是單一的化療,現在我們知道肺癌的弱點後,就算是晚期的肺癌,也可以根據肺癌的弱點對症下藥,雖然說離治癒還是很遠,但是存活期也比之前好很多。

在2002年新診斷的肺癌個案數是7094人,2022年新診斷的肺癌個案數是17982人,整體肺癌的總人數上升了足足多了一萬人。而且不只是肺癌的人數大大增加,被早期發現、最適合手術治癒的那一群肺癌病友的比例,也大幅增加。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找出毛玻璃狀、全實心狀可疑肺結節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從2025年開始,把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曾診斷出肺癌,有肺癌家族病史的民眾,可免費篩檢肺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資格,調整為女性滿40歲、男性滿45歲,就可免費篩檢,也有許多民眾在公司或私人安排的健檢時,會自費加選輻射劑量相當於搭飛機來回美國一趟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幸運在30歲到40歲之間,就意外找到這些相對早期的肺癌。

而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絕大多數篩檢到的肺結節,都不是癌症。惡性的肺結節,才是肺癌。100個肺結節中,真正屬於惡性會需要手術的,可能只有5個左右。其它95個不像癌症的肺結節,只需要定期追踪。一開始,可能半年追踪一次,如果沒有變化,就一年、兩年再追踪,如果五年都沒有什麼變化,通常就不需要太擔心。

那些需要持續追蹤的肺結節,一種是長得像毛玻璃狀的肺結節,另一種是長得像實心狀的肺結節,跟腫瘤的透光度有關。毛玻璃狀肺結節,就是有一層霧霧的,感覺光好像可以透到後面去,但是又不是很清楚。全實心狀肺結節,就像是一顆棒球、一顆壘球一樣,幾乎完全不透光。

趙盈凱理事長說,「這兩種肺結節,都是肺癌,差別只在毛玻璃狀的肺癌,通常長得比較慢。而且毛玻璃狀的肺癌,終究有一天會進展到全實心狀的肺癌。我常常舉例,毛玻璃狀,感覺像是一個荷包蛋的蛋白。中間實心狀的部份,就是蛋黃。」

有些肺結節,一開始就是整個都蛋黃,通常會長得比較快。有些肺結節是蛋白一直在擴大,蛋黃都沒有變,也有一種肺結節是蛋白沒有變化,但是蛋黃越來越大,甚至到最後變整顆都是蛋黃,這種肺結節也比較危險。

肺結節,需要專業的判斷。如果一看非常非常像癌症,在與病患充分溝通後,可以直接開刀拿掉。如果有一點像,是不是很確定的時候,可以先做細胞的化驗。如果是很不像腫瘤的肺結節,通常會建議定期追踪。


台灣肺癌期數,呈現第一期、第四期,兩個極端的分佈

在醫學上,肺癌分成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第一期的肺癌就是腫瘤侷限在單側的肺,且大小小於4公分。第二期是腫瘤已經轉移到旁邊的肺門淋巴結。第三期是轉移到更靠近中央的縱膈淋巴結。第四期則是轉移到其它器官,例如:肝臟、腦、骨頭。它的概念,就是腫瘤越跑越遠,越跑越遠,越跑越遠。治好的機會,也隨著期數的增加而下降。

第一期的肺癌存活率,幾乎是九成到100%,只要能馬上以手術處理掉腫瘤,很有機會可以治癒。第二期大概六成左右,第三期約三成五到四成,第四期已經很難擺脫肺癌的糾纏,比較沒有機會治癒,但隨著藥物的發達,也有機會跟肺癌共存,也就是說肺癌能夠完全治好的機會是隨著期數跟嚴重度的上升而下降。

如果平均分配,應該是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各佔25%,但肺癌很奇怪,它會停留在第一期一段很長很長的時間,一旦開始進展,開始加速的時候,第二期、第三期會一下就溜過去,直奔第四期,但我們不知道肺癌會在什麼時候開始加速。

趙盈凱理事長說,「台灣肺癌目前的分佈,第一期占35-40%、第四期占40-45%,中間的第二期、第三期相對比較少,加起來只有20%。表示肺癌的腫瘤,只要往淋巴結前進,就有機會快速的進展,從第二期、第三期,快速往第四期邁進。因此,能在第一期,就把肺癌抓到是打敗肺癌的致勝關鍵。」


健保署已給付肺癌的達文西機械手臂技術費(趙盈凱醫師提供)


達文西機械手臂的手術控制台(趙盈凱醫師提供)

傷口從30公分縮小到3、4公分,肺癌微創手術已成主流

現在早期肺癌的手術,絕大多數都是微創手術。趙理事長說,「我們人的肺葉有五片,以前的肺癌手術,只要還能開刀,就是切斷肋骨做大切口手術,傷口動輒有2、30公分。如果哪一片肺葉有癌症,就把那一整片拿乾淨,動這麼大的手術,往往要休養一個月以上,但肺又跟會再生的肝臟不一樣,肺葉被切掉之後,不會再長出來。」

微創手術是小切口手術,傷口大概就是2、3公分到3、4公分左右。如果腫瘤在兩公分以內的話,不見得要切到一整個肺葉。只要把腫瘤加上旁邊有個足夠的安全距離切下來就好。但也要看腫瘤是長在哪裡。

趙盈凱理事長進一步解釋,「肺,就像是一棵樹,有樹幹(支氣管)、樹枝(細支氣管)跟樹葉(肺泡)。長在樹葉(肺泡)的腫瘤比較簡單,可以只做樹葉的切除,這是楔形切除。如果腫瘤靠近樹枝,就要把樹枝,連著樹葉整整串一節一節的切除,這叫肺節切除。但如果有一顆腫瘤,卻剛好就長在樹幹上面,例如:支氣管旁邊,就算它腫瘤小小的,還是得做肺葉切除,把樹幹,連著的樹枝、樹葉一起切掉。手術切除的範圍,跟腫瘤的大小跟相對位置,都很有關係。」

而標準的微創肺癌手術,如果是週一動手術,大概住兩個晚上,甚至有些是隔天就可以回家了,一般辦公室工作,隔周就能回去上班,像有些在海外工作的台灣民眾,會選擇週一開刀,隔週一飛回去上班。但如果是較粗重工作的民眾,工作中要搬重物,大概要休養兩週會比較比較放心。若有本身有健身的習慣。如果是慢跑,一周就能回去運動,但如果要舉重,那會建議兩周再開始會好一點。


複雜肺癌手術價值高,健保署已給付肺癌的達文西機械手臂技術費

以前胸腔外科的肺癌手術困擾,常常是病人的腫瘤太大了,很難做手術切除或切不下來。那現在的困擾是另外一種幸福的困擾,就是腫瘤太小了,很怕手術中找不到。

在美國,肺癌的微創手術主流是機器人手術。目前健保署,也把肺癌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的技術費納入健保給付。民眾要自付的手術相關費用,自費額從原本的約30到35萬,降到約15到20萬。而單純使用胸腔鏡手術的自費額,則約在5到10萬左右。

用不用達文西機械手臂有什麼差別呢?是不是一定要用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答案是視情況而定。

趙盈凱理事長說,「一般胸腔鏡手術,雖然能進入到人手不能觸及的狹小空間動手術,但器械就像是長長的筷子,直直的,沒有折角,靈活度較受限,比較像拿著筷子在開刀。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是升級版的胸腔鏡手術,可把手術視野放大十倍,讓胸腔外科醫師在動肺癌手術時,能看得更清楚。同時達文西機械手臂前端有靈活的仿真手腕,更像是用延長的雙手在開刀,跟人類的雙手一樣,能做出更多角度的旋轉、抓取動作。在越複雜的困難肺癌手術,優勢越明顯。」

舉例來說:如果腫瘤是長在很邊緣的肺葉,很容易切除,那用不用達文西機械手臂的差異,並不大。但如果腫瘤是長在肺葉深處,腫瘤需要更細緻的切除,淋巴結清除要更徹底,那採用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胸腔鏡手術的價值,就會相對比較高。




  諮詢專家  

趙盈凱醫師

現職: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系主任暨胸腔外科主任


 延展閱讀  

早安健康:打敗肺癌致勝關鍵!為何有人開刀隔週就上班,有人卻連手術機會都沒了?

央廣樂齡生活式:肺癌與肺結節



本文作者


33教練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