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2025

黃詩浩醫師:腦子泡太多水,也會假失智、腳重有如穿鐵鞋、夜尿多

 

治療前:常壓性水腦症的斷層掃描顯示腦室擴大(黃詩浩醫師提供)


治療後:經引流後,腦室擴大有明顯改善(黃詩浩醫師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家裡的長輩,不過才60歲左右,平常健康狀況也還不錯,可最近這陣子記性越來越差,老是發生在家裡煮東西,忘記關火就外出,不只是食材煮到燒焦,還會引發火警的警報,三天兩頭差點鬧火災。


好手好腳,但不知是否記憶力衰退,常常忘東忘西,像是忘了鑰匙、錢包、剛講過的話,自己出去忘了怎麼回家,或是跟家人出門,才一個不留意,轉眼的功夫就跑到不見人影,家屬因此而常常焦急找人。走路開始拖著腳,小碎步,晃晃悠悠得像鴨子走路,不穩,容易跌倒。


愈來愈頻尿,出門常找廁所,更甚者有時候憋不住尿失禁,令老人家既尷尬又難以啟齒,所以半夜怕尿床急著上廁所時,往往一個踉蹌而發生跌倒、骨折、腦傷….而送醫。


你或許以為這些腦力退化、步態不穩、尿失禁是老化的必然現象,任誰都一樣。但事實上,這也有可能是常壓性水腦症在作怪。


水腦症,腦部的電腦斷層會呈現腦室擴大及失智症狀


今年已經在亞東醫院服務第17年的神經腫瘤科主任黃詩浩醫師說道,有一位70歲的病人,因步態不穩,認知退化被當成巴金森氏症及失智症治療許久。數月間,已退步到無法自己去菜市場買菜順利回家。但黃醫師發現此患者雖然有步態問題,但又不似典型的巴金森氏症那種不自主的碎步型步態,會無法控制的一直往前衝,雖然在走進診間時像像鴨子步一樣拖著腳走路,但經過醫師提醒時可以自己刻意的把腳抬高邁步走。


再經仔細詢問,其實早有尿失禁的情況,電腦斷層掃描果然顯示腦室擴大及其他水腦症的特徵。這些症狀極有可能是常壓性水腦症在作怪!經過水腦症的治療後,老伯伯進步了,思緒快了,走路穩了,也不容易尿失禁了,他不再吃巴金森氏症的治療藥物,甚至有天起,能自己騎車去菜市場。


另一位60出頭的小黃司機,有天因駕駛中突然失去定向感,腦子突然斷片,因而撞電線桿出車禍,外傷送急診就醫。後來詳細做腦部的影像檢查沒查出中風證據,但看到腦室擴大的很厲害,懷疑就是是水腦症作怪。但黃醫師強調這個案的症狀確實較極端亦少見。

6/20/2025

吳柏俞醫師專訪:片刻奪命的主動脈剝離


如拐杖狀的主動脈,從心臟出發後,往上通往頸動脈,往下穿過胸腔到腹腔,供應重要器官血液(圖片來自:早安健康)。


文,33教練  黃秀美


前交通部長郭瑤琪因主動脈剝離逝世。


跑醫療新聞25年,常常聽心臟外科醫師提到主動脈剝離有多致命,但直到這次自己認識20多年的老朋友Leo,得到Type A(A型)主動脈剝離,才真正感受到,這個奪命魔王,靠自己有多麼近。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外科吳柏俞醫師說,「主動脈是身體最大的動脈,形狀就像一根拐杖,會把心臟的血液,運送到全身。主動脈上有很多小分支,每個小分支,都是通往不同的器官。」


主動脈剝離,可分為Type A(A型)跟Type B(B型),這二種主動脈剝離最大的差異,主要在於「發生剝離的位置,有沒有包含升主動脈。」。


只要剝離的位置,包含靠近心臟的升主動脈,就是屬於A型。不包含升主動脈,就是屬於B型。

病友Leo:一位主動脈剝離病友的自述:死裡逃生,活著的每一天都是賺到的

 

Leo與愛犬茱麗,Leo歷經生死關頭,更珍惜當下活著的每一天(Leo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按編,

Leo是我認識20年的老朋友,我們相識於醫療產業,2024年9月3日,93軍人節當天,我得知他因主動脈剝離接受急診刀,剛從心臟外科加護病房轉普通病房。當時連用手機都吃力,經過半年休養。死裡逃生的Leo,分享他九死一生的親身經歷,也採訪了他的主刀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心臟外科吳柏俞醫師。

這一篇素人專訪,網路瀏覽量破十萬,給了我不少信心。特別謝謝Leo的無私分享,沒有他,就沒有這二篇專訪。


Leo,1966年次,身材中等。飲食清淡,以原形食物為主,沒有三高或慢性病,有跑步及重訓的運動習慣。家有愛犬茱麗,平常早晚遛狗至少各30分鐘。


發病二周前,Leo服用攝護腺肥大藥物出現暈眩頻頻換藥,換到第三輪,都有副作用,覺得很不舒服會暈眩。且因門診的六管尿液檢查,都有潛血反應,醫師安排了泌尿系統的斷層掃描檢查。


發病前一周的周一,做泌尿系統的斷層,顯影劑打進去,左小腿的靜脈有厲害的灼熱感,右小腿沒有。騎腳踏車回家後,還是覺得胃悶悶的,持續了三、四天。


更早以前,約發病的半年前,Leo常覺得側睡沒有睡多久,肩膀很緊,手臂會麻,剛開始是左邊,後來右邊也會。即使去按摩,也都沒有改善。但在手術完,就好轉很多,不知是否是心血管發病的前兆。


發病前幾天,Leo全身上下只有一個感覺,就是異常的疲累,想多睡一點,特別安排休假,想好好休息。


有如電鑽鑽過的刺痛,急診才知是致命的主動脈剝離 


發病當天,天氣非常炎熱,遛完茱麗,下午四點多,Leo站著洗澡時,突然聽到身體裡有裂開的聲音,下一秒鐘就撐不住是痛到會叫出來的程度,感覺到心臟的後面,靠近脊椎的位置,有像被電鑽鑽過的刺痛,一路鑽刺到胃的上端,再從胃向兩邊的肋骨有撕開的劇痛,痛到蓮蓬頭抓不住,瞬間站不穩,變成四足跪姿,只能先跪在地上,痛的時間超過三分鐘。那個痛,他很不熟悉,一直在冒冷汗,覺得自己好虛弱好虛弱。


好不容易,硬撐坐著把澡洗完,擦完浴室,吃了一顆止痛藥,躺了半個小時,還是一直痛、一直痛,痛到有頻率。Leo自認是一個很能忍痛的人,即使靠意志力在撐,但還是覺得撐不住那個痛,也覺得很不對勁。

6/13/2025

張文燦醫師:捐肝助重生,親屬活體肝臟移植,需謹慎評估

2005到2021年活體及大愛器官移植統計(資料來源:健保署)


文,33教練  黃秀美


器官移植一直是器官衰竭病友,在生命垂危時,能夠延續生命的一線生機。台灣以肝臟移植個案最多。肝臟移植的常見原因,包括B肝、C肝帶原所引發的肝硬化、肝衰竭、肝癌,以及,酒精性肝炎、脂肪肝所引起肝硬化、肝衰竭。


根據中央健保局的統計,2008年到2021年,台灣全民健保器官移植的案例數,共有13,211例,其中又以肝臟移植7,229例最多。受贈者中,男性有5,172例、女性有2057例,呈現男多於女。器官移植的中位數僅55歲。


目前台灣各項器官移植的最大限制是來源不足,親屬的活體肝臟移植,也成為腦死大愛肝臟移植外的一個選項。台灣的肝臟移植也以活體肝臟移植為主,但必須在確保捐贈者安全及受贈者有一定的成功率的前提下來進行。


肝臟移植手術目前是一項非常成熟及成效良好的手術(張文燦醫師提供)

親屬的活體肝臟移植是台灣肝臟移植的主要來源


以2021年為例,活體肝臟移植有426例,大愛捐贈有110例,活體肝臟移植跟大愛捐贈比例約在八比二左右。二者成功率及預後是相當的。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移植中心主任張文燦醫師說,「捐肝手術是一個非常高技巧性的手術。目前活體肝臟移植手術,也是一項非常成熟的手術,活體肝臟捐贈者的術前評估、捐肝手術及術後照顧,都非常重要。即便器官移植手術再成熟,但活體器官捐贈仍有一定的危險度,我們對每一位活體肝臟捐贈者,都充滿了最高的敬意,也會把捐贈者的安全,放在第一優先。」

6/12/2025

林鈴醫師:經期長、月經間隔短,月經異常出血,代表內膜很可能有狀況!

文,33教練  黃秀美




女詩人顏艾琳是媒體好友顏艾玨的親姐姐,她年年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在55歲時,確診罹患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兩種婦科癌症。


等開完刀,一知道自己同時罹患了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只有錯愕兩秒,立刻就接受了。


性格颯爽的她,一開始並不知道腫瘤會是癌症的意思,可她不糾結,覺得懵懂無知,有時也是一種幸福,並沒有像一般人罹癌不甘的負面情緒。


她說,「我向來身體健康,連感冒都很少,從沒想過自己會一口氣得到兩種婦科癌症。去年七、八月開始,先生發現我只要吃一點點東西,肚子就鼓起來,很容易脹氣,散步一個小時,也不太會消化。直到10月中,有天睡前胃絞痛到無法忍受去急診,被檢查出來胃下面有一個陰影,本來是先安排了胃鏡、電腦斷層檢查到胃腸科看報告。後來懷疑是婦科腫瘤,才轉到婦產科。」。


治療前:確定罹患婦科癌症後,女詩人顏艾琳馬不停蹄跑完台灣與江南藝文交流行程,才入院開刀(顏艾琳提供)。


6/10/2025

蘇韋如醫師:半夜屁股癢,會是蟯蟲感染?




文,33教練  黃秀美


你曾經有半夜屁股癢,癢到睡不好的經驗嗎?


有一種腸道的寄生蟲感染,有可能出現這樣的症狀,就是蟯蟲。隨著環境衛生的改善,大多數的寄生蟲,在台灣已接近消聲匿跡,蟯蟲是唯一的例外。


因此,目前台灣教育部《學生健康檢查實施辦法》中,全國小學一年級、四年級的常規健康檢查項目裡,還是有蟯蟲貼片檢查。


曾任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同時也是真愛診所院長的小兒腸胃科蘇韋如醫師說,「體形細小的白色蟯蟲,是因食入蟯蟲的卵而感染,寄生在人類的腸道中,成蟲有可能會引起肚子痛、食欲差等症狀。又因為蟯蟲媽媽通常是半夜爬到肛門口產卵,雖然卵很小,但產很多顆,會引起肛門口搔癢而去抓。因此,蟯蟲貼片最適合的黏貼時間是一早起床,還沒上廁所前,直接把蟯蟲貼片,對準肛門口,連續按壓五到六次,連續貼二天,再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蟲卵。」。


若懷疑有蟯蟲感染,許多醫院,如:市立聯合醫院、醫學中心、花東地區的醫療院所等的小兒科、家庭醫學科、感染科、腸胃科門診,都可以提供相關檢驗、諮詢與治療。

6/05/2025

常竣然醫師:肩膀痛到睡不著的旋轉肌破裂,還會活動角度受限、無力!

為了改善手部無力能繼續跑馬,82歲的超馬選手翁竹雄接受肩旋轉肌的微創手術。(翁竹雄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我們的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當肩關節受傷時,手會痛,晚上痛到睡不好,也有可能會抬不起來或是活動角度受限,連穿衣服、洗頭,拉公車、捷運的吊環,關車門,甚至拿筷子吃飯,都很吃力。對日常活動造成很大的限制。


土城長庚醫院骨科常竣然醫師說,「人體最大的關節是屁股兩側的髖關節,活動度最大的關節是肩關節,這兩個關節的構造,都是像一個球跟一個碗,關節旁邊會有一圈軟軟的盂唇,增加碗的深度。髖關節的特色是碗很深,球很小,因此穩定度佳。但肩關節不一樣,反而是碗很小很淺,球相對比較大,所以,活動度比較大,但缺點就是比較不穩定,一旦球從碗裡滾出來,容易脫臼,旁邊的盂唇,也有可能會受傷破掉。」。


在肩關節的周邊,還有四大條肌腱,叫旋轉肌。功能是把肩關節的球固定好,維持肩關節的穩定,一旦旋轉肌破裂到一定程度後,肩關節也會跑掉,出現有點卡卡的感覺,主要的症狀,就是沒有力氣。


年輕人的肌腱強壯,會發生旋轉肌破裂,大多跟外傷或運動傷害有關。像是棒球的投手,不斷反覆投躑,就有可能會有盂唇破裂、旋轉肌撕裂傷。


常竣然醫師指出,「年紀長一點的長輩,通常活動度比較沒那麼大,較少發生外傷性的旋轉肌破裂。而是隨著旋轉肌的肌腱退化,會變得比較脆弱。如果退化到某個程度時,可能一個輕微的扭轉,稍微一點點外傷,旋轉肌的肌腱越破越厲害,症狀就開始出現,且越來越明顯。超馬跑者翁竹雄大哥,就是類似的情況。」

82歲高齡超馬跑者翁竹雄:用馬拉松跑出退休後的精彩人生


翁竹雄與24小時組冠軍的日本跑者吉田圭俊合影(翁竹雄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去年七月,剛動過肩膀旋轉肌手術,足足休養103天。1943年次的翁竹雄大哥,今年滿82歲,在同齡長者都在頤養天年的年紀,他在忙什麼呢?從今年元旦到三月,周周挺著銀白色的招牌學生頭,挑戰馬拉松賽事。


2025年2月21日的臺北超級馬拉松,翁大哥以126.236公里,刷新80歲分齡24小時組的全國紀錄比他在2023年創下的75歲分齡24小時組的122.683公里成績更好。


翁竹雄大哥目前是台灣超級馬拉松,50公里80分齡、100公里80分齡、24小時組75歲分齡跟80歲分齡的全國男子記錄保持人。


所謂的24小時馬拉松,指的是連續跑24小時的超級馬拉松。如果跑累了,可以坐在椅子上休息或睡一下,再繼續跑或走。但翁竹雄大哥說,我的優點就是堅忍有耐力,24小時的臺北超級馬拉松,一次的報名費3500元很貴,要把本錢撈回來。腳有晶片,跑一圈是670公尺,多跑一圈就有成績,就算休息也睡不著,怎麼可以休息。反正就慢慢跑,不能跑就用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