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2025

吳佩昌醫師:連眼科權威,也逃不過飛蚊症,分享自身經驗

睜大眼睛做超廣角眼底檢查,不需散瞳,即可檢查視網膜。(吳佩昌醫師提供)

文,33教練  黃秀美

你第一次發現自己有飛蚊症,是幾歲?出現大量飛蚊時,有馬上去眼科做散瞳檢查嗎?

已經當了28年眼科醫師的高雄長庚醫院的眼科部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吳佩昌醫師,他本身有800、900度的高度近視。早在19歲時,就有飛蚊症,隔年飛蚊症變得比較明顯,散瞳檢查後,發現有視網膜裂孔,立即做了視網膜雷射封孔治療,他常說,幸好自己的專業,就是眼科。不然,他早就可能變成獨眼龍醫師了。


他提及有一位英文老師,在出現閃光、大量飛蚊症時,因接近晚上九點,才到眼科診所就診,當晚來不及點散瞳劑,做詳細的散瞳檢查,沒想到兩個禮拜後出現視網膜剝離,有失明風險,雖然緊急做了視網膜剝離手術,讓視網膜復位,手術後要配合臥趴及傷口復原追蹤一個月,原本安排好的暑假出國計劃泡湯,只能取消。這樣輕忽飛蚊症的案例,在眼科門診並不少見。


另一位57歲的文字工作者,也是飛蚊症病友,她在8、9年前,近視800度的右眼,也曾因視網膜裂孔雷射治療過,一直保持定期追蹤視力的好習慣。前二年才做過最新的超廣角眼底檢查跟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當時視網膜跟視力狀況很穩定。

她說超廣角眼底檢查,不需要散瞳,但要保持睜大眼睛檢查,她的眼皮一直擋到瞳孔,花了比較長的時間,才完成這項檢查。


飛蚊症病友,突然出現閃光、黑團、大量飛蚊,當心是後玻璃體剝離



即使這麼重視眼睛健檢,但在四個月後的一個周日,左眼突然出現閃光、一團黑毛線,視力模糊的大量飛蚊症。緊急就醫散瞳檢查後,確認是「後玻璃體剝離」(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所幸,並沒有造成視網膜裂孔、出血或剝離,認真追蹤檢查一段時間後,視網膜狀況維持穩定,總算鬆一口氣。

她的日常工作得一直注視電腦螢幕,左眼的黑團會隨著眼球轉動而浮游移動,位置又很靠近左眼的正中央視野,必須常常喬度數來減少對工作的妨礙,相當困擾,大約在後玻璃體剝離發生一年以後,黑團才淡很多。她說,雖然平常已經很著重眼睛健康,還是敵不過高度近視跟年紀漸長帶來的變化。現在就是維持定期追蹤檢查,試圖與飛蚊症和平共處。


吳佩昌主任分享,飛蚊症是正常的生理現象,跟眼球內的玻璃體退化有關。玻璃體是支持眼球形狀的重要結構。原本是像蛋清的透明膠狀物質,一旦開始水化,產生不均勻的水泡、團塊,有如混濁的雜質,在眼球裡飄浮,這就是會出現我們眼前的「飛蚊症」。

但高度近視的病友,會因為近視度數,把眼軸拉長,導致玻璃體的容量不太夠,而提早發生後玻璃體剝離,常常很年輕就有飛蚊症,在眼科門診看到最年輕的病友,僅有10歲左右。


後玻璃體剝離時,玻璃體與視網膜出現藕斷絲連的情況,眼前會有閃電症狀

而且要特別注意的是,原本跟視網膜貼在一起的玻璃體,在水化的過程中,眼球轉來轉去、晃來晃去的過程中,眼球後半部的玻璃體會逐漸跟視網膜分離,造成「後玻璃體剝離」。台灣主要分佈在二個族群,一是20到40歲的高度近視,二是50歲以後的長者。發生的瞬間可能會出現大量的飛蚊、閃電、黑團。

這是因為玻璃體跟視網膜分開的過程中會拉扯視網膜,當有藕斷絲連的情況,就會呈現出閃電的症狀。這是拉扯視網膜時的過渡症狀,一旦玻璃體跟視網膜完全順利分開,就不會再一直出現明顯閃電的症狀。

同時,有些人的玻璃體跟視網膜黏得比較緊或是視網膜本身比較脆弱,例如:高度近視患者,在拉扯的過程中,把視網膜拉破一個洞,出現視網膜裂孔。眼球裡的水份不停灌進視網膜,就有可能像壁紙淹水,整片脫落而導致視網膜剝離,就得動視網膜復位的大手術。否則,有可能視野嚴重缺損,最嚴重有可能失明。若能在剛發生視網膜裂孔時,及時打雷射,把破洞補起來,可減少視網膜剝離的機會。

萬一,在拉扯的過程中,拉破血管導致玻璃體出血,則有可能看到紅色、一點一點的黑團,甚至突然眼前一片黑,看不見,就得用超音波追蹤病情的變化。若出血無法順利吸收,又嚴重影響視力,後續有可能需要進行玻璃體切除手術清除眼球中的血塊。


大量飛蚊症,立即安排散瞳或超廣角眼底檢查,來詳查視網膜

吳佩昌主任一再提醒,只要發現平常很穩定的飛蚊症,突然出現閃電、黑團、飛蚊很多、視力不佳,一定要盡速到眼科做詳細的檢查,安排散瞳或超廣角眼底檢查,仔細檢查視網膜,是否有破洞或出血,及時處理。第一次檢查完後,可能兩個禮拜到一個月左右,再追蹤檢查一次,逐漸拉長回診追蹤的時間,直到病情穩定。

散瞳檢查,前半小時先點散瞳劑,讓瞳孔放大,眼科醫師才能用眼底鏡,詳細檢查視網膜。散瞳後的三到六小時內,會出現畏光和視力模糊的現象。超廣角眼底檢查,不用散瞳,是在黑暗的檢查室中,利用最新式眼底攝影機,拍下視網膜的影像供眼科醫師判讀,但很需要病友睜大眼睛配合口令進行檢查。自費約600元到1000元左右。適合沒時間散瞳或有隅角閉鎖性青光眼,這類不適合散瞳的族群受檢。

當有飛蚊症時,能不能打雷射或做玻璃體切除術,把這些干擾視覺的飛蚊去除呢?答案是:一動不如一靜,盡量試著和平共處。

這是因為打雷射、玻璃體切除手術,都有可能會提早白內障發生及惡化。尤其是玻璃體切除術,有5%左右的視網膜剝離風險,以及,萬分之一的眼球感染風險,雖然風險低,但一旦感染,約有一半機會失明。除非病情太嚴重,經過很詳細的討論,不得已才會考慮動手術。

建議有飛蚊症的病友,至少每年做一次的眼睛健康檢查。就算剛做過檢查,一旦有大量飛蚊症,要立即回診,安排散瞳或超廣角眼底檢查,不可拖延。


本身是飛蚊症病友的眼科權威,推薦自己每年必做的保眼健檢項目

身為飛蚊症病友,現年55歲的吳佩昌主任,每年眼睛健康檢查的內容,包括裂隙燈檢查、散瞳或超廣角眼底攝影、眼壓、眼軸長、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

裂隙燈,主要用來檢查眼球前部的結構,如:角膜、結膜、水晶體等,而散瞳後的眼底鏡或超廣角眼底攝影,則主要用來檢查眼球後部的結構,如:視網膜、視神經等等。

他強調,眼壓高,也跟致盲的青光眼有關。他是高度近視,眼軸還是會增長,而現代人常常近距離用眼,盯手機等3C過度使用,還是會引起近視度數增加及眼軸拉長。視網膜光學斷層掃描(OCT)可以觀察到細微的眼睛結構,及早診斷精密視力中心的黃斑部病變、視神經變化、視網膜健康。




  諮詢專家  

吳佩昌醫師

現職:高雄長庚醫院眼科部近視防治中心主任、台灣學童戶外活動預防近視研究計劃的主持人

專長:兒童近視防治、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延展閱讀  

早安健康:眼科權威也沒躲過飛蚊症!醫親揭保眼心法,出現4徵兆小心拖到變失明




本文作者


33教練  黃秀美,現為健康專欄作家,名醫一點通  •  健康網  主筆。















《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

曾任《實和聯合診所》媒體公關、《明日報》及《台灣壹週刊》健康組記者。

部落格:名醫一點通
FB社群:名醫一點通




著作:《146位名醫問診 》